返回 十二.细说谶纬 首页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【告知书友,时代在变化,免费站点难以长存,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,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,听书音色多、换源、找书都好使!】

迷信这东西不是中国人的专利,世界各国都有迷信。比如从天主教延伸出来的13不吉利,西方许多国家的楼房没有13层,12层叫12A,13层叫12B,刻意把13空过去。还有日本的一些人相信沏茶的时候茶叶要是立起来是一种吉兆,再比如德川家康禁止民间打造村正刀,称其为“妖刀”(因为他祖父松平清康、父亲松平广忠以及儿子德川信康都死于这种刀下),都是迷信。

可我觉得中国人的迷信最丰富、最多元化、最有创造性、最合乎理论,当然也危害也最大。例数中国人的迷信,有原始崇拜演化的、有宗教产生的、有传说演化的、有个人禁忌后来流传开的、有家族性质的……五花八门。

这其中有三种特别值得我们关注:道教衍生的迷信、佛教衍生的迷信、儒家衍生的迷信。

儒家也衍生迷信?啊!一点儿不假,儒家迷信影响最大。

人们说儒家是孔子创立的,这不假。可是孔子宣扬的是什么呢?复礼!就是恢复周代及以前的礼制。而礼制托生于原始的崇拜,说白了这不就是迷信演化来的吗?所以我们说封建迷信封建迷信——迷信是和封建礼教是分不开的。

但是孔子他老人家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宣扬迷信。什么时候迷信作为儒家的附属品占据统治地位的呢?汉武帝时期!

汉武帝不是支持董仲舒搞了一个“罢黜百家,表彰六经”吗?从此儒家占统治地位,儒家迷信也就跟着占统治地位,这就是董仲舒的“天人感应”学说!“天人感应”宣扬君权神授,就是讲反对皇帝就是反对天,反抗朝廷就是逆天而行;当然天地自然界产生一些现象也预示着皇帝以及大臣的过失。所以我们看《后汉书》,只要一有什么地震、暴雨、海啸等灾害,三公大臣就要更换。汉灵帝时期自然灾害频繁,你看那三公换的跟走马灯一样!可是换了半天却还是那几个人。

随着儒家迷信的发展,谶纬出现了。

何为谶纬?

《说文》记载“谶,验也,有徵验之书。”谶说白了就是预言。纬,是古代的纺织物,因为预言长以图画方式出现又画在织物上,所以纬也可以解释为“图谶”,有图画的预言。

谶纬出现得很早,也是托生于原始崇拜,而且多多少少跟神话有关,又与科学擦了一点边儿。因为它跟河图、洛书关系密切,所谓“龙马衔甲,赤文绿字,甲似龟背,袤广九尺,上有列宿斗正之度,帝王录纪兴亡之数。”(这是《尚书纬-中候》里写到的)可是谶纬的真正兴盛还是和大部分儒家迷信一样在汉武帝以后,当时许多的“方士化”的儒生经常按自己的意图去附会经典,这些附会的方法无外乎介入五行术数、在字的引申义上另辟蹊径或者干脆靠谐音乱加联系,目的是要把经书搞得玄之又玄,仿佛可以预言千百载之后。

太深了吧?咱深入浅出,我绝对叫大家明白了。

我说经学时讲过,后人著书为经书作注就形成经学。同样道理,我们可以讲谶纬就是后人为河洛作注——河图、洛书的注释!够清楚了吧?

咱清楚,古人不清楚!

《怀南子-说山》曰:“六畜生多耳目者不祥,谶书著之。”看见了吗?谶纬当黄历甚至百科全书这么使。关键是民间挂挂黄历也就算了,有个人非得把他上升到政治高度。谁呀?王莽!

王莽不是要篡汉嘛,他得打造舆论,就被谶纬搬到朝堂上了。大肆宣扬他得当皇帝,底下的人投其所好呀!写“黄历”、改“黄历”,反正怎么有利于你王莽我们怎么编!关于王莽这个人,大家翻翻史书,他当皇帝利用迷信,他本人也迷信。他的改革什么“五均六莞”、“王田私属”、“分州定域”不是想复古就是应和迷信。王莽到了就要国破身死的时候,还抱着御玺说:“我是天子,他们灭不了我!”这个人就迷信到这个地步。

后来王莽完了,刘秀当了皇帝,而他的迷信程度丝毫不亚于王莽。

王莽时代流行的谶纬之书有四十二部,可到了刘秀时代不但不予取缔反而增加到了八十一篇。其中《河图》九篇,《洛书》六篇,说是黄帝到周文王时期的作品;还有各类的杂谶三十篇,说是九圣所作(伏羲﹑神农﹑黄帝﹑尧﹑舜﹑禹﹑文王﹑周公﹑孔子);还有就是部分流传至今的《七经纬》三十六篇,都说是孔子所作。其实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者八十一部书绝非古代“圣人”所作,只需看看那些书名,什么《宝号命》、《皇参持》、《帝览嘻》、《帝视萌》、《考河命》、《灵准听》,圣人作书岂会起这样俗气而带有蛊惑性的名字呢?可刘秀偏偏就信这一套。

细细考究刘秀的一生,他每遇大事必定要从谶纬之中寻找根据。当初刘秀早就有起义的能力,但是迟迟犹豫不绝,最后是因为一句“刘氏复兴”的谶文才下了决心;刘秀的称帝也是因为一道《赤伏符》,所谓“刘秀发兵捕不道,四夷云集龙斗野,四七之际火为主”其实这道符的解释牵强至极,唐代李贤(武则天的儿子)在注《后汉书》时解释这句话为:“自高祖至光武初起,合二百二十八年,即四七之际也;汉火德,故火为主也”。就是说,在刘邦之后228年的时候,天下会有大动乱,只有据有汉室后裔刘秀,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。大家想想,四七是二十八,而实际的时间差距是二百二十八年,只对了一个零头,可见这东西牵强得很。

后来汉家天下统一,群臣劝刘秀效仿汉武帝去泰山封禅,他却下诏说:“即位三十年,百姓怨气满腹,‘吾谁欺,欺天乎’?‘曾谓泰山不如林放’,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录!桓公欲封,管仲非之。若郡县远遣吏上寿,盛称虚美,必髡,兼令屯田。”自古帝王能这样坦诚的恐怕只有刘秀了!什么?没看懂?我来解释一下:“我当皇帝30年了,老百姓还是一肚子怨气,用孔子的话说‘我能骗得了谁?难道还欺骗得了上天吗?’孔子还说过泰山之神不如鲁国人林放懂礼,又因为什么无缘无故去污秽那七十二代封禅的先圣呢?当年齐桓公要去泰山封禅,却被管仲制止了。如果地方郡县大老远派遣官吏上寿,大肆称赞虚美,我就讲他处以髡刑(把头发剃秃),还要罚他去屯田。”天子能够这样实事求是,确实是不可多得的。

这里还要普及一下,所谓的“封禅”,实际上是“封”与“禅”两种祭祀形式的合并。按照《史记》里面的解释,“封”就是“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,报天之功”,“禅”则是“泰山下小山上除地,报地之功”。“封”就是向上天做报告,“禅”就是向大地做报告。传说远古的时候有七十二个君主曾封禅过,所以刘秀说“七十二代之编录”。传说就是传说,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把封禅付诸实践的是千古一帝秦始皇,他在公元前219年搞了一次,可是挺遗憾,秦始皇祭天结束下山的路上就叫大雨给淋了!秦始皇之后,汉武帝先后在元封元年(前110年)、元封五年(前106年)、太初三年(前112年)、天汉三年(前98年)、太始四年(前93年)、征和四年(前89年)六次封禅,每五年一次。另外,霍去病大破匈奴,在元狩四年(前119年)也曾“封狼居胥,禅于姑衍”。看见了吧,封狼居胥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,而且记住封禅不分家,霍去病还在姑衍祭过地呢!一言以蔽之,封禅是一种重要的祭祀之礼。在东汉最重要的礼仪典籍《白虎通义》(班固撰写,想研究汉代历史的朋友一定要看这本书)里面记载“王者易姓而起,必封升泰山何?报告之义。始受命之日,改制应天,天下天平,功成封禅,以告太平也。”就是说只要改朝换代都应该去泰山祭天。但是我们的大英雄刘秀偏偏就说不去。不去就不去呗,可是后来他又出尔反尔了。为什么?因为图谶!

刘秀说完了大话,突然有一天他私下里研究谶纬,偶然发现一种谶书《河图会昌符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“赤刘之九,会命岱宗。不慎克用,何益于承。诚善用之,奸伪不萌”意思可以附会为:赤帝刘邦九世孙德时候,际会天命于岱宗(也就是泰山);如果不及时完成封禅,对于继承汉统将不利;如果能及时完成的话,奸伪将不会萌生。

刘秀看完这句话就坐不住了,连着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,匆匆忙忙叫人准备封禅仪式奔了泰山,把原先的大话扔到爪哇国去啦!而且在他封禅泰山之后,在洛阳城南“立灵台、辟雍、明堂,宣布图谶”,建立三个宗教性质的建筑,把图谶挂起来,公布天下!谶纬正式成为了一种统治手段。

客观来讲,刘秀够得上一位英明君主和民族英雄,他擅长战争而酷爱和平,行政严厉而爱民如子,就人格而言也善良和蔼平易近人。但是他对谶纬的深信却是一个无法掩盖的污点。可以说刘秀从一个平头百姓到一代开国帝王,虽然外人看来光彩十足,但是其内心里却充斥着种种不自信,他总是要寻求天意为自己建立自信,来弥补这种心理上的“失重”。谶纬就像是刘秀用来麻醉心灵的鸦片,毕竟皇帝也只是人而已!

他可就忘了,这谶纬是一把双刃剑。它可以被你利用,也可以被别人利用呀!最好的例子,有一句谶语叫“代汉者,当涂高”,都知道吧!出自哪?都不知道吧!考证不清楚了,有人说司马迁的《汉武故事》里写到了。但是我跟你讲,首先《汉武故事》是不是司马迁写的本来就说不清楚;即便是他写的,刘彻能说出这话来绝不是自己编着玩的!绝没有皇帝闲着没事儿编故事咒自己家江山的。

刘秀听说后怎么解释的?他说将来在当涂县有一个姓高的,他会取代汉朝。听着有鼻子有眼儿的!

可是“代汉者,当涂高”引起的麻烦太大了,袁术就说:“我字公路,路不就是‘途’吗?我最高!”他就当皇上了。他行吗?

还有呢!有人说“当涂高”就是在道路两旁最高的建筑,就是“阙”,又叫“魏阙”,所以将来代替汉朝天下的一定是魏国!应验了吗?我觉得固然是应验了,但也没什么科学根据可言,是曹操、曹丕父子故意按照这个思路干的。有人一定还想反驳我,就算是曹操附会,那也合乎本意呀!

关键是,曹操之前早就有人按这个思路干过,没成功!

谁呀?张角!

不信?下回我告诉你!(未完待续)

【告知书友,时代在变化,免费站点难以长存,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,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,听书音色多、换源、找书都好使!】
『添加到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热门推荐

相关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