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四.乱糟糟的经学(下) 首页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【告知书友,时代在变化,免费站点难以长存,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,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,听书音色多、换源、找书都好使!】

上次说到东汉的麻烦不远了,这麻烦又从何而来呢?

话得从刘秀说起,清代学者赵翼在《廿二史札记》中写到“东汉功臣多近儒”,是这样吗?一点儿都不假,以“云台二十八将”为例:邓禹善诵《诗经》,受业长安;寇恂修乡学,教授《左氏春秋》;大树将军冯异通《左传》《孙子》;胶东侯贾复熟读《尚书》;耿弇知《老子》之道;祭遵乞资学经、投壶为乐;李忠好礼易俗;刘隆游学长安。

再说刘秀本人,《后汉书-儒林列传上》记载“光武中兴,爱好儒术”,他迁都洛阳时,车载经书达两千多辆。那时候都是竹简,这得糟尽多少竹子?要不怎么生态破坏呢!对不起,跑题了。

正是由于他重视经学,所以他子孙和士人投其所好也重视经学。汉章帝曾经在白虎观集会群儒,就儒学进行辩论,于是就有了班固撰稿的《白虎通义》,此后更了不得了,动不动朝廷就要征辟通晓《榖梁春秋》、《毛诗》、《古文尚书》的人做官。

曹操早年因为家族通婚的问题也曾被免了官,怎么翻的身?通经学!后面再说……既然通经学跟做官联系到一起,学术与政治挂钩,这就离坏事儿不远了。

士人为了做官就投名师访高友学经。而通经学的人为了保有这一长处就世代相传,好让子孙得利——经学世家就形成了!

这些家族的人世代高官成为公卿家族。

举三个例子:

伏氏,第一代伏湛,就是藏《尚书》的那个伏胜的后代。伏湛本人又是经学家,又是光武帝功臣,又是豪强地主——五毒俱全!当时人不这么认为,他家就是世代相传,《尚书》的绝对权威,而且伏湛本人又研究《诗经》。他把经学传给子孙,一直传到第七代伏完,坏在曹操手里,伏氏才算完。好在这伏家人称“伏不斗”,就是从不参与政治斗争,影响还不算太大。

后面这两家就不一样了:

杨氏,就是杨彪、杨修他们家。他家世传《欧阳尚书》,杨震、杨秉、杨赐、杨彪,四世三公。这里解释一下,东汉三公就是太尉、司徒、司空,最高的官,一家四个最大的官还了得?

袁氏,就是袁绍、袁术他们家。更厉害,袁安、袁敞、袁京、袁汤、袁逢、袁隗都是。仔细数数,说是“四世三公”,其实整个族里出了六个!这还不算袁绍是大将军呢!

经学世家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危险的信号。因为伴随而来的门生故吏问题出现了。中国人古来就擅长“关系学”,东汉时期,选官靠“察举”和“征辟”,就是靠人推荐。经学世家推荐谁,当然是自己的门生故吏呀!中国人的习惯——肥水不流外人田嘛!于是门生故吏纷纷为官,杨震死时,他的墓碑后面刻了他孙子杨统的“门生”193人!那还仅是他这个孙子一人的门生呢!还有太尉刘宽(后面我要重点说说这个人),他的墓碑上有门生350人,多大一块碑呀,其中各级官员97人,地方行政长官中县长和县令37人,郡太守4人,州刺史2人。想想吧,这些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呀!成立个党没问题吧!

于是终于出现了可怕的东西——门阀!

所谓门阀,就是在经济、政治、文化诸方面都有优先权的家族。门阀大族靠经学起家,到了掌握当官权力的地步,用一句日本小说《平家物语》里面的话说就是“非此一族,皆属贱类!”诶?我怎么跑日本去了?嗐!其实万国一理,看看日本战国以前,源氏、平氏、藤原氏、橘氏可不就是门阀?门阀发展到一定地步,平安朝不就灭亡了吗?

所以门阀的出现是一个可怕的现象,但是也是无可避免的历史阶段。到了陈群给曹丕出主意“九品中正”的时候门阀就更了不得了。这个东西一直折腾到唐朝才算告一段落,想知道这个我不讲,也讲不清、讲不好,谁要有兴趣,找陈寅恪、田余庆、周一良三位大师的书去。

门阀本身就可怕,要是与人勾结就能左右朝政控制天下,皇帝?那就是玩物!

拿袁家举例,他们家既串通宦官,又依附外戚,这个家族最最厚颜无耻猥琐不堪!

那外戚、宦官又是什么呢?下回再说。(未完待续)

【告知书友,时代在变化,免费站点难以长存,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,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,听书音色多、换源、找书都好使!】
『添加到书签』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热门推荐

相关小说